Yanyan's Wiki 操作系统 (2023)

并发控制:互斥 (2)

本讲阅读材料

本讲阅读材料为本讲义。请大家下载 xv6 的代码,并参考课堂录像进行调试。

1. 解决自旋造成的浪费

1.1. 自旋锁和浪费问题

自旋锁在获得锁失败之后有一个 “轮询” 的循环:

while (xchg(&locked, 1)) {
  // 获得锁失败,需要再次尝试
}

带来大麻烦的是,我们的一个 CPU 上运行的线程并不只有一个——系统里可以有数千、数万甚至更多的线程,它们在中断的驱动下共享一个 CPU。这就造成大麻烦了:假设一个线程在获得自旋锁以后被中断,切换到另外一个线程执行 (假设这个线程也需要获得同一个自旋锁),并且其他处理器上的线程也需要获得同一个自旋锁——我们就出现了 “持有锁的线程在睡觉、没有锁的线程在 CPU 上围观” 的尴尬场面。如果持有锁的线程在等待长时间的操作 (例如 I/O),浪费如此多宝贵的 CPU 资源完全是难以接受的。

1.2. 互斥锁

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?请大家阅读教科书 28.14 到章节末尾的内容。

2. 操作系统中的互斥

如何在操作系统内核中实现互斥呢?让我们首先回顾一下什么是 “操作系统内核”。在这里,AbstractMachine 文档应该对大家很有帮助。在接下来的部分,我们假设你已经在 Lab0 中熟悉了 “为 bare-metal 编程” 的基本概念。

2.1.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状态机模型

实际上,bare-metal 上的操作系统和操作系统上的程序一样,可以看成是状态机。在课堂上,我们反复演示 (和强调) 并发程序的多个线程拥有独立的寄存器、堆栈 (但不同线程的堆栈位于同一个地址空间中,我们已经在课堂上展示过),共享代码和数据。并发程序中有一份共享的内存,但每个线程都有独立的寄存器。因此假设系统中有 $n$ 个线程,那么状态看起来就是$$(M, R_1, R_2, \ldots, R_n).$$

而实际上,计算机系统本身完全也可以看成状态机。这个概念对学习过《计算机系统基础》的同学来说应该一点也不陌生——我们的计算机完全可以看成是一个数字电路,类似于大家在《数字逻辑电路》课程中学习/实验过的 “计数器”,而在《计算机系统基础》实验中,我们编写了一个 “数字电路模拟器”。

2.1.1. “计算机系统” 的状态

使用 QEMU 模拟器的 monitor,我们可以查看 x86 处理器上所有寄存器的状态——注意很多寄存器在进程的角度是不可见的,有些部分即便进程可见,但不能修改 (例如进程执行 cli 指令试图清除 %eflags 中的 FL_IF 将会导致 segmentation fault)。

接下来,我们用一组选项启动 QEMU:

  • -nographic 不启动图形界面 (所以做操作系统实验其实并不需要任何图形界面……)
  • -S 使 QEMU 在 CPU Reset 之后暂停不再执行指令

然后,我们按 [某个快捷键] 进入 monitor (请 RTFM/STFW,这个特性对大家非常有用,所以强迫大家读一下手册),执行 monitor 命令 info registers:

(qemu) info registers 
EAX=00000000 EBX=00000000 ECX=00000000 EDX=00000663
ESI=00000000 EDI=00000000 EBP=00000000 ESP=00000000
EIP=0000fff0 EFL=00000002 [-------] CPL=0 II=0 A20=1 SMM=0 HLT=0
ES =0000 00000000 0000ffff 00009300
CS =f000 ffff0000 0000ffff 00009b00
SS =0000 00000000 0000ffff 00009300
DS =0000 00000000 0000ffff 00009300
FS =0000 00000000 0000ffff 00009300
GS =0000 00000000 0000ffff 00009300
LDT=0000 00000000 0000ffff 00008200
TR =0000 00000000 0000ffff 00008b00
GDT=     00000000 0000ffff
IDT=     00000000 0000ffff
CR0=60000010 CR2=00000000 CR3=00000000 CR4=00000000
DR0=0000000000000000 DR1=0000000000000000 DR2=0000000000000000 DR3=0000000000000000 
DR6=00000000ffff0ff0 DR7=0000000000000400
EFER=0000000000000000
FCW=037f FSW=0000 [ST=0] FTW=00 MXCSR=00001f80
FPR0=0000000000000000 0000 FPR1=0000000000000000 0000
FPR2=0000000000000000 0000 FPR3=0000000000000000 0000
FPR4=0000000000000000 0000 FPR5=0000000000000000 0000
FPR6=0000000000000000 0000 FPR7=0000000000000000 0000
XMM00=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XMM01=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
XMM02=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XMM03=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
XMM04=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XMM05=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
XMM06=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XMM07=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

此时系统处于 16-bit 模式 (CR0 = 60000010),并且能看到 32-bit 模式下的一些寄存器。寄存器的初始值已按照手册的要求初始化 (例如 CS:IP = 0xffff0)。这就是 QEMU 眼中 “计算机系统” 除了内存部分以外的状态。如果我们调试进入 64-bit 模式以后的代码,QEMU 可见的寄存器也发生了变化:

RAX=00000000000048af RBX=0000000000103520 RCX=0000000000000001 RDX=00000000000003f8
RSI=0000000000000001 RDI=0000000000000000 RBP=0000000000103527 RSP=0000000000106f30
R8 =0000000000000000 R9 =0000000000000000 R10=0000000000000000 R11=0000000000000000
R12=0000000000000000 R13=0000000000000000 R14=0000000000000000 R15=0000000000000000
RIP=00000000001001d0 RFL=00000283 [--S---C] CPL=0 II=0 A20=1 SMM=0 HLT=0
ES =0000 00000000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
CS =0008 0000000000000000 00000000 00209a00 DPL=0 CS64 [-R-]
SS =0000 0000000000000000 ffffffff 00c09300 DPL=0 DS   [-WA]
DS =0000 00000000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
FS =0000 00000000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
GS =0000 00000000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
LDT=0000 0000000000000000 0000ffff 00008200 DPL=0 LDT
TR =0028 0000000000108060 00000067 00408900 DPL=0 TSS64-avl
GDT=     0000000000108028 00000038
IDT=     0000000000106fc0 00001000
CR0=80000011 CR2=0000000000000000 CR3=0000000000001000 CR4=00000020
DR0=0000000000000000 DR1=0000000000000000 DR2=0000000000000000 DR3=0000000000000000 
DR6=00000000ffff0ff0 DR7=0000000000000400
EFER=0000000000000500
FCW=037f FSW=0000 [ST=0] FTW=00 MXCSR=00001f80
FPR0=0000000000000000 0000 FPR1=0000000000000000 0000
FPR2=0000000000000000 0000 FPR3=0000000000000000 0000
FPR4=0000000000000000 0000 FPR5=0000000000000000 0000
FPR6=0000000000000000 0000 FPR7=0000000000000000 0000
XMM00=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XMM01=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
XMM02=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XMM03=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
XMM04=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XMM05=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
XMM06=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XMM07=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
XMM08=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XMM09=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
XMM10=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XMM11=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
XMM12=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XMM13=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
XMM14=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XMM15=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

大家不必理解它们的含义,只需知道系统寄存器比 gdb 调试进程时可见的寄存器少得多——操作系统上的进程无权访问其中相当的一部分。假设当前计算机系统的状态是 $(M, SR)$ ($SR$ 是系统中所有的寄存器)。对于一个单处理器系统,它的行为就是按照手册取指令 → 译码 → 执行 → 写回寄存器/内存的状态,得到指令执行完成后的状态 $(M', SR')$,如此往复——计算机系统就可以看成是一个状态机。

2.1.2. “计算机系统” 作为状态机的执行

和操作系统进程中的线程一样,计算机系统可以有多个共享内存的处理器,每个处理器都有一份独立的寄存器现场 (包括刚才看到的所有寄存器现场!)。系统中的处理器可以并行执行,也如同进程中的线程一样。从状态机的角度,某一时刻系统的状态处于 $(M, SR_1, SR_2, \ldots, SR_n)$,那么我们可以 “选择一个处理器” $i$ 执行,即把当前的计算机系统看成是 $(M, SR_i)$,执行一条指令得到 $(M', SR_i')$,将此时系统的状态更新为 $$(M, SR_1, SR_2, \ldots, SR_i', SR_{i+1}, \ldots, SR_n).$$

Simultaneous Multi-Threading (SMT)

在我们能购买到的处理器中,经常能见到核心数与线程数不同,例如 24C/48T 的处理器。此时的 “线程” 主要就是指寄存器现场。24C/48T 的处理器将有 48 份独立的寄存器 (和相应的代码执行电路),但诸如运算器、L1 缓存等,都只有 24 份。

在运算器/缓存对一个寄存器现场来说显得有些富余时,让两个线程 (寄存器现场) 共享它们就有意义了——在同一个核心上的两个线程中,其中一个发生 cache miss 时,另一个线程依然可以继续使用核心中的资源执行。因此,在操作系统看来,48 个线程就像是 48 个逻辑处理器,因此在 /proc/cpuinfo 中,24C/48T 的处理器将看到 48 个逻辑 CPU。

在为多处理器吞吐量优化的场景下,一个物理核心可能拥有更多数量的线程。例如 IBM Power 8 使用了 12 核心 96 线程的设计 (每个核心 8 线程,每个核心有 16 个指令执行流水线)。

除了可以 “选择一个 CPU 执行一条指令”,与操作系统上的进程不同,计算机系统是所有硬件中断的管理者 (操作系统上的进程无法直接看到中断)。在 x86-64 系统上,当 %rflagsFL_IF bit 为 1 时,处理器在外部中断到来后,会执行以下 (简化的) 流程:

  • 如果运行在 ring 3,切换到 TSS 中预设的堆栈地址 (%ss, %rsp);
  • 将中断前的若干寄存器保存到堆栈上:%ss, %rsp, %cs, %rip, %rflags
  • 跳转到 IDT 中指定的入口地址执行。

AbstractMachine 对中断的底层行为进行了封装,在中断到来后会寄存器现场 (Context) 到堆栈上,最后调用注册的 callback (这里建议你再次阅读 AbstractMachine 文档)。在用状态机模型分析直接运行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程序 (例如操作系统) 时要格外小心,因为多处理器系统的状态机模型上,状态机的每一步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:

  • 可以选择系统中任意一个处理器执行一条指令;
  • 任意一个处理器在中断打开时都可以响应系统中的中断。

用调试器理解状态机模型

在课堂上,我们介绍过使用 gdb 的 set scheduler-locking on 可以在暂停其他线程执行的前提下进行单步调试。在此情形下调试 xv6,并使用 QEMU monitor 查看单步执行前后系统寄存器的值,能使你更好地理解 (和适应) “计算机系统是状态机” 的概念。

2.2. 在操作系统中实现互斥

我们当然可以简单地把之前学习的自旋锁实现搬到操作系统内核中——因为 xchg 指令的原子性,只有获得 “钥匙” 的线程才能进入临界区执行:

int locked = 0;
void lock()   { while (atomic_xchg(&locked, 1)); }
void unlock() { atomic_xchg(&locked, 0); }

带着刚才我们对 “计算机系统是状态机” 的理解,你很快就会想到,实现操作系统上互斥的主要难题在于系统中可能发生中断——在 thread-os.c 中,操作系统会在中断的驱动下在线程之间切换执行。这就带来了和操作系统上的自旋锁同样的问题:

持有锁的线程如果被切换,将会导致 “集体摸鱼” 的情况发生。

但这次没有 syscall 指令可以帮助我们了——作为 “计算机系统” 的状态机就只能执行指令或被迫中断。要想制止 “集体摸鱼”,你应该已经想到解决办法了。

2.2.1. 单处理器:关中断 = Stop the World

为了实现互斥,我们不妨考虑简单一点的情况——我们只有一个处理器。这时候没有多处理器造成的不确定性,既然罪魁祸首是中断驱动的上下文切换,不如我们直接关中断了事——关闭中断以后,就不可能再发生上下文切换,整个处理器就和当前执行的线程绑定了 (当然,如果线程死循环,操作系统也直接卡死了。大家可以参考 xv6 的 panic: 处理器在关闭中断后就进入死循环):

void lock(lock_t *lk) {
  cli();
}
void unlock(lock_t *lk) {
  sti();
}

没错,关闭中断就相当于单处理器上的 stop the world,实际上,在老旧的操作系统书上,关中断就是实现互斥的基本方法 (而不是原子指令)。

思考题:何时开中断?

lock(&lk1);
lock(&lk2);
unlock(&lk2); // 1
unlock(&lk1); // 2

在什么时候开中断?请大家结合 xv6 的代码回答这个问题。

2.2.2. 多处理器:Stop the World + 自旋

我们把关中断和自旋结合起来,就能得到多处理器系统适用的方案了:

void lock(lock_t *lk) {
  cli();
  while (atomic_xchg(&lk->locked, 1)) ;
}
void unlock(lock_t *lk) {
  atomic_xchg(&lk->locked, 0);
  sti();
}

思考题:操作顺序

cli 还是先自旋?先释放锁还是先 sti?注意我们必须保证在获得锁期间处理器不会被中断。在 cli() 返回前的任意时刻,处理器都会被中断;在 sti() 后的一瞬间,处理器也可能被中断。

大家不妨考虑一下这个算法的正确性,并用状态机证明,这里的状态并不多——你只需要假设中断会切换到其他线程执行即可 (也可以用状态机来分析应该先关中断还是先自旋)。在世界上只有一把锁的情况下,算法是没问题的。不过现实世界对锁的使用,要稍微考虑复杂一些的情形:

void case1() {
  assert((read_eflags() & FL_IF) == 0);
  lock(&lk):
  unlock(&lk);
  assert((read_eflags() & FL_IF) == 0);
  // 上锁/解锁前后IF标志位不变,不得随意打开中断
}

void case2() {
  assert((read_eflags() & FL_IF) != 0); // 初始时中断打开
  lock(&lk1);
  lock(&lk2);
  unlock(&lk2);
  assert((read_eflags() & FL_IF) == 0); // 持有锁时不得开中断
  unlock(&lk1);
  assert((read_eflags() & FL_IF) != 0); // 在释放所有锁后开中断
}

善用断言 (assertions)

断言描述了你预期必定会发生的事,即你对实现应该满足规约 (specification) 的理解。没错,断言就是一句 “废话”。那废话有什么用呢?当然有用了!因为你的代码会有 bug。断言成立的前提是程序符合规约,但通常大家的程序是不可能轻易符合规约的 (笑,因此这些看起来没用的断言,能帮助大家迅速定位到问题所在。

在并发编程中,这些断言更显得可贵——例如在某个例子里,你只在几条指令的执行过程中错误地 (case 2) 打开了中断。因此,想要暴露这个问题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,但断言却能帮助你以 100% 的概率捕获这个问题。

xv6 的 spinlock 实现是这方面的典范。这也是我们强烈推荐 xv6 代码的原因。

为了修复上述两个 case,我们可以把 lock 和 unlock 想象成是入栈和出栈的过程——lock 时,把 eflags 压入堆栈中,然后关闭中断;unlock 时,从栈中恢复出 eflags 的数值。不过这里仍然有一个问题:

谁维护这个堆栈?

线程 or 锁 or 处理器?分别考虑这三种情况。以及,我们并不需要真正维护一个堆栈——因为第一次 lock 之后,到与之配对的 unlock 之前,中断始终处于关闭状态。

在你把这一切都想清楚以后,欣赏并调试一下 xv6 的 spinlock.c 吧!

3. 操作系统内核中的睡眠等待

根据刚才的分析,自旋锁会在处理器中断处于关闭的状态下自旋 (你当然可以在自旋失败的时候打开中断,当然你需要在下次执行 xchg 前再次关闭中断),但无论如何,自旋都是一项非常耗时的操作。因此,自旋锁通常仅用来保护十分重要的内核数据结构,例如进程列表等,你通常希望自旋锁保护的代码能尽快得到执行并且不被打断。

与此同时,自旋锁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拥堵 (contention),也可以说成是 “伸缩性” (scalability) 的问题——如果每个 CPU 上的进程都频繁地进行系统调用 (从而导致进程切换),进程切换又需要获得保护进程列表的自旋锁,就会造成 “大部分 CPU 时间都浪费在等待锁” 上。一方面,我们可以使用 malloc/free 实验中的方式改进锁的实现,使大部分访问无需上锁;另一方面,我们也可以在操作系统内核中实现可以睡眠的互斥锁 (在上锁失败时,立即切换到其他线程/进程执行,直到有其他进程/线程释放锁后唤醒),这就是 L2 - kmt 中大家需要自己动手实现的内容。

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   苏 ICP 备 2020049101 号